我經(jīng)歷的四十一年

發(fā)布時間:2019年08月01日
來源:天門網(wǎng)
打印:
字體:

◇彭補義

1978年3月,我出生在天門的一個農(nóng)村,同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新青年,也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受益者。41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很慶幸自己出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有幸親歷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巨大變遷,有幸分享了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豐碩成果。

我出生在農(nóng)村,十八歲之前也是生活在農(nóng)村。小時候,街上是沒有服裝店的,只有裁縫店,衣服都是扯塊布去找裁縫做的。而裁縫做出來的衣服永遠都是一個款式,豎排扣,四個兜,一身灰。衣服也不是隨時隨意就做的,只有到過年或者走親戚才能做。記得某一年的初冬,我小姨生孩子了,家里提前接到請客通知要去赴宴,我沒有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我媽趕緊去給我扯了一塊布,送到裁縫店,直到請客當天早晨才做完,我是直接到裁縫店套上后趕往小姨家的,而新衣服里面隱藏的不知道是穿了幾手的破棉襖(家里兄弟三個,我排行老三,衣服都是老大傳給老二,老二傳給我)。而現(xiàn)在,我給上初中的兒子買的是名牌羽絨服,一代人的差距,三十幾年的變遷,這樣的對比常常讓我無比感慨。

那時候走親戚,基本是要靠兩條腿的,我去外婆家,十幾公里的路程,經(jīng)常是走過去又走回來。那時候也有客運班車,每天只有早晨一趟,為了趕班車,我們得早早起床,提前在鎮(zhèn)上的路口候著。雖然現(xiàn)在的交通狀態(tài)較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趕車”一詞還是延續(xù)了下來,就一趟車,你不趕能行嗎?車來了,人們便是一窩蜂的往車廂里擠,車廂里的人永遠跟沙丁魚罐頭一樣,車頂上的貨永遠堆得跟小山包一樣。我還記得從石家河到錢場還出現(xiàn)過一趟“解放”貨車改裝的客運車,就是車廂上加個苫布,人們都是蹲在車廂里的。而今,城里出門就是帶空調(diào)的公交,很多農(nóng)村家庭也都有了私家車。

 在我的記憶中, 六七歲的時候才見到電視機,村里的電視機都是娶媳婦置辦的嫁妝。我們家沒電視,我只能天天去別人家蹭電視看。鄰居柱兵哥那時候剛結(jié)婚,我就天天晚上去他們的新房看電視,小兩口偎著被窩坐在床上看,我就端個凳子在人家床頭坐著看。每天都是堅持到電視屏幕出現(xiàn)“晚安”兩個字我才離開?,F(xiàn)在想想,我這個“電燈泡”不知道打擾了人家新婚燕爾多少好事。冬天的晚上,看電視也是極其受罪的事情,腳冷,凍得都麻木了,即便這樣,也要堅持到節(jié)目播完。在電視機還不普及的時候,全村幾十號人圍坐在一起看電視的情形恐怕今天的孩子也想象不到吧,這就是當年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極其匱乏與單調(diào)。現(xiàn)在電視機已經(jīng)不再稀罕,而且電視機越來越高端,節(jié)目也越來越豐富。人們還時不時去影院看個電影,去KTV唱個歌,去看看某個明星的演唱會。

買東西得去鎮(zhèn)上,農(nóng)村人沒什么大事一般也很少去,擔貨郎就成了農(nóng)村的“超級市場”。小時候,我們老家有個“聾耳朵”老人家,就是干這個營生的,因為耳背,大家又不知道他的名字,“聾耳朵”便成了他的名號,在我們孩子心目中,“聾耳朵”就是快樂的代名詞。聽到他響亮的吆喝聲,人們便會抱出積攢的舊塑料、爛臉盆、破膠鞋、雞毛、雞內(nèi)金、烏龜殼來跟他交換東西。他的擔子永遠都是滿滿當當,壓得腰都直不起來。擔子的一頭是貨箱,貨箱上面鑲著一塊玻璃,里面放著薄荷糖、氣球、哨子、針線、頂箍、火柴、梳子、鏡子、蛤蜊油,還有我們玩具槍用的硫磺火藥。人們喜歡調(diào)侃“聾耳朵”:“你看看你,賺錢都把耳朵賺聾了。”“聾耳朵”總是笑呵呵地說:“賺鬼地錢,照業(yè)(可憐的意思)哦——”當時的一個貨擔就挑盡了人們?nèi)粘K瑁F(xiàn)在的我們,在琳瑯滿目的超市里面,也感覺找不全自己想要的東西。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去姑姑家玩,一到寒暑假就去,第一是因為姑姑家有幾個跟我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第二是因為在姑姑家有好東西吃。那時候姑父還開著一個大米加工作坊,家庭條件好點,早晨跟表哥表妹們一起去集上買鍋盔油條當早點,中午的時候還有大西瓜。我的嘴饞是出了名的,以至于四十歲的時候,二哥還給我講小時候的囧事,說他帶著我去鎮(zhèn)上新華書店買小人書,我看見賣老面包的,硬是要買老面包吃,拉都拉不走……我小時候?qū)Τ缘摹白非蟆钡拇_很執(zhí)拗。菜地里西紅柿快紅的時候,總是每天去看,只等著紅透的那一天。看別人吃好吃的,能目不轉(zhuǎn)睛地盯半天,老家有句話形容覬覦別人的好東西叫做“看得眼睛都在滴血”,這句話應該可以拿來形容我當初的情形吧。所謂的好東西其實就是一把炒豌豆,一塊米糕,一根甘蔗,一個西紅柿。在那個嘴饞的年紀,留下的記憶便是對食物無盡的渴望。而我現(xiàn)在的孩子,零食滿屋子都是,喝牛奶、吃水果還得我來一次一次地提醒。

如今,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衣食住行不愁了,我們又開始追求更高品質(zhì)的生活。高深的道理我不懂,但是我知道,有這樣的日子,真得感謝黨、感謝國家、感謝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四十一年,變化是喜人的,但是唯一讓我覺得惋惜的是自然環(huán)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壞。我十分懷念小時候捧起河水就喝的年代,房前屋后的竹林里白鷺成群。不過很欣喜地看到,近幾年黨和政府一直在狠抓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論述, 相信在黨和政府的保護與治理下,一定會天更藍水更碧,美麗中國必將建成。


掃描二維碼
在您的設(shè)備上瀏覽本頁

網(wǎng)站簡介廣告服務標識說明聯(lián)系方式法律聲明建議投訴